罗斯福悬索桥试验PPT
罗斯福悬索桥试验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61年设计并实施。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自我效能和习得性无助等...
罗斯福悬索桥试验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61年设计并实施。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自我效能和习得性无助等问题。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个实验的过程、结果和意义。实验过程罗斯福悬索桥是一个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峡谷的悬索桥,高达73米,长150米。班杜拉选择了这里作为实验场地,是因为该桥的高度和长度足够让人产生恐惧感,而且这里是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比较容易找到实验对象。实验共有三组被试,每组包括10名儿童和2名成人。实验前,班杜拉对被试进行了一系列问题测试,以评估他们的自我效能和动机水平。然后,他将孩子们带到桥的中间,让他们面对着桥的两端,而成年人则站在桥的另一端。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成年人被要求在桥上跑步,并鼓励孩子们跟着做。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体验跑步的快乐,并观察他们的自我效能变化在第二阶段成年人被要求在桥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如站在边缘上、双手倒立等。孩子们被鼓励模仿这些动作,但不必真的去做。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观察孩子们在面对挑战时的表现和自我效能的变化在第三阶段成年人被要求在桥上表现出各种无助的行为,如坐着哭泣、对着空气拳打脚踢等。孩子们被鼓励模仿这些行为,但不必真的去哭泣或拳打脚踢。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观察孩子们在面对习得性无助时的表现和自我效能的变化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孩子们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和动机水平。然而,在第二阶段,当孩子们面对挑战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水平开始下降。到了第三阶段,当成年人表现出无助行为时,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水平进一步下降,而且他们的动机水平也明显降低。此外,实验还发现,孩子们的自我效能和动机水平受到成年人行为的影响。当成年人在桥上表现出自信和积极的行为时,孩子们的自我效能和动机水平会提高;而当成年人在桥上表现出害怕或消极的行为时,孩子们的自我效能和动机水平会降低。实验意义罗斯福悬索桥实验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首先,它表明人类行为的动机水平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成年人表现出自信和积极的行为时,孩子们的动机水平会提高;而当成年人表现出害怕或消极的行为时,孩子们的动机水平会降低。这表明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其次,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自我效能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当孩子们看到成年人自信地完成挑战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而当成年人表现出无助行为时,孩子们会认为自己也会无助。这表明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的。最后,实验结果还表明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的习性。当孩子们看到成年人在桥上表现出无助的行为时,他们也会认为自己也会无助。这表明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