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健康PPT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动不动留泪,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记不起来,并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啰嗦,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或变得自私,好占小便宜。过分的关心自身的健康水平老年人往往有许多的疾病,担心会突然故去,对身体的不适症状十分敏感,动不动就要去医院反复检查治疗。孤独感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都比较的忙,回家探望父母的时间较少。使得许多老人有孤独无助感,情感脆弱。那么怎样解决老年人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呢?从个人方面培养业余兴趣爱好调查表明,大多数长寿者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保持广泛的业余兴趣爱好,如垂钓、种花、养鸟、听音乐、跳舞、绘画、棋类等,都是有益于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理想项目。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保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4.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5.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都会大大提高。从家庭方面不少子女认为孝顺老人就是多给钱,让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实上老人最重视的还是家庭和亲情。不管工作多忙,子女都应常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加强和老人的沟通。有事了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让老人有被需要感和重视感。从社会方面要加强宣传,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建设更多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等,鼓励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参与到关爱老人的工作中来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增加一些老年心理咨询、医疗机构,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从医护人员方面(患病时)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多给予照顾和谅解。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院规,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学会谈话技巧,主动接触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危重病人中焦虑和恐惧是极为常见的心理反应。一般我们给予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痛苦,切记要心平气和地与病人谈话。告诉病人患病的事实及其可治疗性,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尽可能允许家属子女陪护出院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院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要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使其理解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应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而惶惶不安,进而产生不必要焦虑。对性格改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不应讨厌而应帮助他们,使其愉快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