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PPT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背景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开始大举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过程反攻江陵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荆州三郡,并白衣渡江夺取了烽火台以及江陵城池。在魏军的压力下,加上麋芳、士仁两位大将的不战而降,作为大本营的江陵失守,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后,关羽在逃亡中被东吴所杀。夷陵布防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六月,刘备决定对东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在白帝城托孤后,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刘备军前锋皆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步兵,在秭归地区击败了李异、刘阿等东吴军队的阻击。火烧连营东吴大都督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相持达半年之久。最后陆逊在夷陵一带打破蜀军连营之势,火烧连营,蜀军大败而回。刘备逃回白帝城后,于八月份死于白帝城永安宫。影响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蜀汉逐渐走向衰落。此战后不久,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为蜀汉后主。虽然诸葛亮力图恢复国力,但难以抵挡曹魏的进攻。蜀汉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后才逐渐恢复元气。评价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在这场战役中,陆逊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成功地实施了火攻战术,打破了蜀汉军队的连营之势,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陆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也体现了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同时,这场战役也表明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不仅决定了蜀汉和东吴之间的胜负,也影响了整个三国的格局。这场战役展示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启示夷陵之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战争中,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要有高明的战略和战术;要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同时,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复杂的问题和面对挑战时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参考书目陈寿. 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2011裴松之. 裴注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2012罗贯中. 三国演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吕思勉. 三国史话. 北京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