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平津战役PPT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余万人,分布在东起北宁路山海关、西迄平绥路张家口的长达5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被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余万人,分布在东起北宁路山海关、西迄平绥路张家口的长达5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被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形势。傅作义收缩兵力,调整部署,从1948年11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加强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卫,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蒋介石曾主张放弃平、津,但在傅作义坚持下,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牵制东北、华北的解放军兵力。为此,中共中央军委除于10月底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入关外,又于11月18日电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队。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约80万人,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约13万人,连同东北、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战役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切断其西撤和南逃的退路。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相继向平绥路平张段及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平津战役打响。到12月上旬,歼灭平绥路东段傅作义部5个师,将其主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地区,切断傅作义西撤绥远的通道。12月12日起,东北野战军陆续到达平津前线,至21日完成对北平、天津、唐山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是1948年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国民党守军,使北平守军陷入绝境。从12月21日起,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歼灭傅作义部一部分主力。1949年1月10日,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总前敌委员会,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向天津发动总攻,15日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1月17日,塘沽国民党守军乘船南逃。第三阶段是1949年1月16日至31日,傅作义率25万人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塘沽解放后,北平成为一座孤城。中央军委为保护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力争在强大军事压力下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华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做傅作义的工作。经过多次谈判,1月21日,双方签订《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归绥、太原、大同、安阳、新乡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东北、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役决策辽沈、淮海(徐蚌)两战役结束后,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歼灭这股敌人,怎样解放北平,中央军委决定先取两头后打中间,即先打新保安、张家口,后打北平。分割围困1948年11月23日,华北军区主力在杨成武、杨得志的指挥下,由集宁、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主要作战开始,采取分割围困、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方针,对敌军分割包围,连续攻克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解放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和平接管北平。北平和平解放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胜利的意义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52万余人(内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中的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以及北平解放后通过傅作义等的工作和平改编绥远国民党驻军,为人民解放军尔后解决残余国民党军提供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平津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为了使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免遭战火,中共中央决定通过谈判,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平津战役中,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迫使傅作义集团选择了和平道路,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这一决策不仅保护了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使得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和政治上获得了双重的胜利。瓦解敌军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通过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成功地瓦解了敌军。在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和平接管北平。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这一决策不仅保护了北平这座城市,也使得人民解放军能够在不破坏城市设施的情况下顺利接管北平。保护文化遗产平津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在攻克天津时,为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解放军特别指定一些部队负责保护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在北平解放后,通过和平接管的方式,使得北平的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全国解放的影响平津战役的胜利,不仅对华北全境的解放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对全国解放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胜利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政治优势,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平津战役也为其他战场上的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保护文化遗产等。总之,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役。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文化上以及对全国解放的影响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全国解放的影响平津战役的胜利,对全国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场战役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战斗力和政治智慧,这使得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更强的信任和拥护。这种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平津战役使得华北全境解放,为全国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华北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控制华北,有效切断了国民党军队的南北联系,为全国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平津战役的经验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上的作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平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为其他战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上的作战更加灵活、高效,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结语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它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文化上以及对全国解放的影响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平津战役,中国共产党展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战斗力和政治智慧,为全国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经验。同时,平津战役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