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寂骛影——林风眠PPT
先欣赏几幅作品作者简介林风眠(1900.11.22—1991.8.12)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
先欣赏几幅作品作者简介林风眠(1900.11.22—1991.8.12)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作品风格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作品赏析嘉陵江畔 纸本彩墨《嘉陵江畔》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开始以后,当时林风眠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避居重庆,而沿途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早期很少描绘的山水等题材也在这个阶段多了起来。画面近于速写,表现的正是迁徙过程中所见即景。能看到早期少量试作简笔山水时的风格,大量使用横的线条,形成一种复沓的节奏感,装饰性极强,而每一笔又都决不雷同,所以并不显得单调。在意笔草草中,船身、船间、船与岸的空间关系,仍能交代得十分清晰,反映了画家深厚的功力。此外,构成桅杆、绳索等的线条,轻盈灵动,富于表现性,却又不同于传统的书法性线描。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中心轴线左右;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陶罐、仙人掌、盆栽、水果,围绕着中间上下交叠的方巾,呈圆形分布,相互辉映,形成‘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布局特色。《仙人掌、彩陶与静物》中的立体几何造型构图分析,方圆矩阵间各有其秩序造型是构图的主角,色彩亦为其中的一部分。在水果与方巾、仙人掌的处理上,林风眠以绿、黄相对应,左上角窗外的白色天空与右下角的黑色桌面,以及左下角明度较高的白纱窗帘与右上角的黑沉墙面,共同形成明暗对比。白色的背景在整体的灰色基调中显现出颜色的调和之美,而窗外天空中的白云更为画面增添了空间的穿透性与另一空间的想象。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白衣仕女》《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