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PPT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该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本文阐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充分认识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该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本文阐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充分认识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院的师德师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关键词师德师风;服务;教学管理爱是师德安娜.霍恩说:“爱可以化敌为友,爱可以使恨消融,爱让你充满快乐,爱让你激情满怀。”可见爱的力量多么神奇。在教育领域爱是永恒的主题,之源众所周知,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有所谓“无地君亲师”之说,教师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大概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而且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因此,教师这个职业也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都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守身如玉”“一尘不染”,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下面,就结合我本人近10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谈谈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引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人生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除心中困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所要做的事。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是老师把知识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去。所以,我认为,教师更像一个接力赛的运动员,这个接力赛的总长度是人类的整个时间长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悠悠无尽头。历史赋予我们特定的一程,我们从上一代手中接过知识接力棒,然后跟时间赛跑,直到跑完我们这一段,把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人。跨入21世纪,进入知识爆炸的年代,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加强师德建设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学生们是在成长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我们不但要接受学生的优点更要接纳学生的缺点我们班有一个有名的差生,经常打架斗殴。我没有整天对他板着面孔或者不闻不问,反而我觉得这学生内心是孤独的,作为教师应该让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个学生有一个特点,对于老师讲的话言听计从。针对这一点我首先动员全班同学不要孤立他并和他做朋友,与其家庭联合共同给他以温暖,并采用不同渠道、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地帮助他,最终使他改变了“破罐子破摔”的观念。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中,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有些教师想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事学生都会做不好,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也就是我们通常俗语中所说的“狼不怕人,恩怕人”(即谴责不一定比宽容更能引起犯错误的人在道德情感上的自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对孩子的一些“毛病”采取宽容的态度,将比死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更能引起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这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我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意味着是塑造人类的思想,建设人类的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给学生知识,使他们聪明;传授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之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败坏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保障。以身作则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性服务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今天我们倡导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也不需要对教师言听计从,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不做表率,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以往的观念中,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学生必须仰着头,只能倾听。然而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更主张的是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还要从心灵上接近他们,并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掘他们的个性,为学生的发展个性留下空间。千千万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向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社会舆论经常把“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看成教师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美德,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水平,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所致。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因此,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行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教,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实施身教,并不是因为教师天生就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然。教育情境也确实使人更加大方展现自己的美德。另一方面,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老师确实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教师的道德示范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结束语师德形成绝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从而激发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