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PPT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决定首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根据地的红军。此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有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决定首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根据地的红军。此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有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较前有发展。毛泽东此时已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斗争,领导权为“左”倾领导者掌握。临时中央的领导人博古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他们实际上是这次反“围剿”的最高军事指挥者。面对敌强我弱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的不利形势,临时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他们在军事上否定毛泽东等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等错误军事方针,用阵地战代替游击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结果造成1934年4月广昌失守,红军遭受重大伤亡。之后,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国民党军队调整部署,加紧对根据地中心地区“围剿”,红军虽然顽强抵抗,但节节失利,陷入困境。到9月下旬,中央根据地仅存瑞金、会昌、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能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战略转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实力并寻找新的根据地。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要离开已经建立起来的根据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但是,为了生存和未来,红军决定进行长征。长征的开始长征开始时,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他们需要穿越数百公里的敌占区,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同时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如山脉、河流、草原和沙漠等。但是,红军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勇气,开始了这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的历程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他们穿越了15个省份和两个特别行政区,行程达到了2万5千公里。在这个过程中,红军与敌人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同时也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和伤亡等困难。然而,正是这种坚韧和毅力,让红军得以生存并继续前进。长征的意义长征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它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长征展示了红军指战员们的英勇和坚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同时,长征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总结第五次反围剿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面对着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然最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但红军的英勇和坚韧却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征作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转移,不仅展示了红军指战员们的英勇和坚韧,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