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介绍PPT
生平简介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无党派人士。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
生平简介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无党派人士。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学术研究竺可桢毕生从事地理学和气象学的研究,同时关注农业科学,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季风系统概念,划分出中国三大气候区,为中国的气候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气象学方面,他不仅在理论上有建树,而且在实际应用上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主持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抗日战争期间主持全国气象机构,为战时气象服务做出了贡献。在地理学方面,他注重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中国地理环境和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此外,竺可桢还非常注重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他认为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他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教育贡献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外,竺可桢还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先后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优秀人才。他还主持创办了浙江大学地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竺可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浙江大学成为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和精神竺可桢一生追求科学真理,坚持科学研究和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和创新。他的思想和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服务于人类社会。他认为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注重实践和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其次,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创新,才能取得真正的科学成果。最后,他注重团队精神和合作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只有通过合作研究,才能取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学成果。竺可桢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评价和影响竺可桢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实践和探索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