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颌畸形的分类PPT
国内外的学者为了便于对错颌畸形进行临床诊断与矫治,根据错颌畸形的病图 临床表现与形成机制,提出很多的错颌畸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 我们选择有代表性...
国内外的学者为了便于对错颌畸形进行临床诊断与矫治,根据错颌畸形的病图 临床表现与形成机制,提出很多的错颌畸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 我们选择有代表性和应用广泛者进行介绍学习。Angle(安氏)错颌分类法Angle错颌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错颌畸形分类方法由现代口腔正畸学的奠基人 Edward H.Angle医师于1899年提出的,他认为上颌骨固定于头上,位置恒定,而上颌第一恒磨牙位于上颌骨的颧突根之下,位置相对恒定且不易错位。因此,Angle称上颌第一恒磨牙是颌的锁钥他认为各类错颌畸形都是由于下颌或下牙弓在近远中向的错位造成的,基于这一认识,Angle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基准,将错颌畸形分为中性错颌、远中错颌与近中错颌三类(一)Angle第一类错颌——中性错颌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当正中验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即磨牙为中性关系。若全口牙齿排列整齐均无错位,称为正常颌;若磨牙为中性关系但牙列中存在有牙错位,则称为第一类错颌或中性错颌。第一类错颌的临床表现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前牙拥挤,上牙弓前突,双牙弓前突,前牙反颌,前牙深覆颌及后牙颊、舌向错位等。(二)Angle第二类错颌——远中错颌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牙弓及下颌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若下颌后退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颌关系或开始远中错颌。若下颌或下牙弓继续后退,处于更加远中的位置,以至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之间,则称为完全的远中错颌关系。第二类第一分类磨牙是远中错颌关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第二类第一分类亚类磨牙一侧为远中错颌关系,另一侧为中性颌关系,且上颌切牙唇向倾斜第二类第二分类磨牙是远中错颌关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第二类第二分类亚类磨牙一侧为远中错颌关系,另一侧为中性颌关系,且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第二类第一分类临床可表现为上颌前牙前突、前牙深覆盖、深覆颌、上唇发育不足和开唇露齿等。第二类第二分类的临床症状可能有内倾型深覆颌,面下1/3过短,颊唇沟较深等。(三)Angle第三类错颌——近中错颌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牙弓及下颌处于近中位置,磨牙为近中关系。若下颌前移¼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称为轻度的近中错颌关系或开始近中错合。若下颌前移½个磨牙或1个前磨牙的距离,处于要加近中的位置,以至于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则是完全的近中错合关系。第三类亚:磨牙一侧为近中错颌,另一侧为中性颌关系。第三类错颌的临床症状可能有前牙的对颌反颌开颌,上颌后缩或下颌前突等。对Angle错颌分类法的评价Angle错颌分类法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方便记忆,便于临床应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和最为普遍应用的一种错颌畸形分类法。但该分类法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Angle错合分类法是以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作为标准来对错颌畸形进行分类,但实践研究表明上颌第一恒磨牙与其他牙齿一样,其位置并非恒定不变,它会随着牙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邻近牙齿缺失,会导致上颌第一恒磨牙发生近远中移动,所以单纯的磨牙关系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映牙弓或颌骨间的关系Angle错颌分类法只反映了牙颌近远中关系的情况,没有考虑牙、颌、面结构在长、宽、高三维方向上形成错颌畸形的综合机制Angle错颌分类法忽略了牙量骨量不调这一现代人类产生错颌畸形的重要机制,没有将此因素反映出来毛燮均错颌分类法1959年,我国毛燮均教授根据多年对人类咀嚼器官进化过程的研究,结合人体咀嚼器官为立体结构的观点,提出了以错颌畸形的主要机制、主要症状、矫治原则三者结合为基础的分类法,1978年又进一步加以完善,现介绍如下。(一)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大于骨量。主要症状:牙齿拥挤错位。矫治原则:扩大牙弓,推磨牙向后,减径或数。第二分类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小于骨量主要症状:有牙间隙。矫治原则:缩小牙弓或结合修复治疗。(二)第二类 长度不调第一分类近中错颌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小,或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大,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后牙为近中错颌,前牙为对给或反颌,颏部可前突。矫治原则:矫治颌间关系。推下牙弓向后,或牵上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Ⅱ)—远中错颌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大,或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小,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后牙为远中错颌,前牙深覆盖,颏部可后缩。矫治原则:矫治颌间关系。推上牙弓往后,或牵下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Ⅱ)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下颌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后牙中性,前牙反。矫治原则:矮治前牙反颌。第四分类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下领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后牙中性拾,前牙深覆盖。矫治原则:矫正前牙深覆盖。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大。主要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前突。矫治原则:减径或减数,以减少上下牙弓突度,或推上下牙弓向后。(三)第三类——宽度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大,或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小,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上牙弓宽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或正锁颌。矫治原则:缩小上牙弓宽度,或扩大下牙马宽度,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主要机制:上领或上牙弓宽度较小,或下饭或下牙弓宽度较大,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上牙弓窄于下牙弓,后牙对颌、反颌或反锁颌矫治原则:扩大上牙弓宽度、或缩小下牙弓宽度、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宽度过小。主要症状:上下牙弓狭窄。矫治原则:扩大上下牙弓宽度,或用肌能训练矫治法,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颌骨及牙弓的发育。(四)第四类——高度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高,或后牙牙槽过低,或为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前牙深覆颌,可能表现有面下1/3过低。矫治原则:压低前牙,或升高后牙,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低,或后牙牙槽过高,或复合机制。主要症状:前牙开颌,可能表现有面下1/3过高。矫治原则: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或两者并用、或需矫治颌骨畸形(五)第五类 个别牙齿错位主要机制由局部变化所造成的个别牙齿错位,不代表颌面的发育情况,也没有牙量骨量的不调主要症状一般错位表现有舌向、唇颊向、近中、远中、高位、低位、转位、易位、斜轴等情况。有时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例如:唇向、低位、斜轴等矫治原则根据具体错位情况进行矫治(六)第六类——特殊类型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畸形统属此类,其矫治根据具体错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