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元宵PPT
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
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春的柳枝已长出浓密的绿叶,梅花的芬芳已渗入了笛声之中,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谢绝。我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娇艳。如今容颜憔悴,鬓发斑白,实在不敢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注释①熔金:形容落日的光辉灿烂。②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③染柳烟浓:意指柳色深绿。④吹梅笛怨:意指笛声幽咽。⑤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⑥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⑦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⑧捻金雪柳:以金线捻成的雪柳(即玉簪花)。⑨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鲜丽。⑩风鬓霜鬓:形容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憔悴:衰颓,失意的样子。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值初春寒食及笛声哀怨。下面“春意知几许”一句,表面上看是说景象不分明,实际暗含了作者怀念故国、感慨时世的内心感受。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写眼前共度佳节的情事。“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是说这种天气应该不会有风雨,但转眼之间难保不发生变化。因此,尽管今天是元宵佳节,可以融和天气作美,但难保一会儿不会风吹云散,阴雨倾盆,而风雨恰是词人一生遭遇的象征。接下来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是写贵族豪富们邀请她出去观灯赏月,而她以年老体衰,又有愁苦在心而加以婉言推辞了。从“人在何处”到“谢他酒朋诗侣”,是一连串的对比和转折,写出了作者在异乡过节的孤苦心情。她早年的欢乐和今日的孤独形成鲜明对照。早年,她同丈夫赵明诚常常在元宵时节,赏花观月,品酒赋诗,极尽夫妻和顺、琴瑟和鸣之乐。可如今物是人非,丈夫早逝,无儿无女,只落得“人比黄花瘦”。如今面对良辰美景,她也依然有心情出游观灯赏月,可是“怕见夜间出去”,为什么呢?怕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怕触景生情,伤感无限。因而她宁肯自己孤苦伶仃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也不愿出去受人热闹气氛的刺激。她真是“怕见夜间出去”,还是不想出去呢?可能两者都有,但主要还是前者。与其出去触景生情,勾起无限愁苦;还不如独处室内,不听不看,还可避免痛苦。这一点,正好与她的另一首《声声慢》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境相一致。她不愿出去观灯,是她晚年心情极度孤寂凄楚的表现。词的下片写元宵佳节她回忆当年在汴京观灯的盛况,以及今日的凄凉之感。“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写的是北宋汴京元宵佳节那热闹非常、欢乐无限的场面,以及她同闺中女伴们在这佳节良宵,尽情地观赏游玩的情景。这是对她当年在北宋京都欢乐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三句,写得概括而形象,把作者早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表现得历历在目。“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她当年同闺中女伴们元宵节时精心打扮的情状。这几句和上几句不同,它纯用白描手法,极写当年她同闺中女伴们争着打扮,竞相比美的娇憨之态。从这几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当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也可以看出她同闺中女伴们天真无邪的关系和亲密无间的友情。回忆是幸福的,但当年的幸福,只会更加重她今日的孤独与凄苦。因而紧接着的一句是:“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这是说,如今她已变得形容憔悴,鬓发斑白,夜间出去恐怕自己感到凄凉,别人见了也难过。还不如留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也还可聊以解闷。这最后的几句,是她晚年孤苦伶仃生活的写照,使人读之感到无限悲怆。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凄婉,是李清照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也是婉约词中抒发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