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T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它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没有强大的国家、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就难以形成,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事关国运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概括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民族问题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对待。今天我们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各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升华,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坚持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既强调了边疆地区是我国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又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既回应了国内外一些舆论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质疑和否定,又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它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精神标识。中华文明积淀着各民族的文化结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理念,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基础。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共同利益是前提共同的利益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各族群众都能得到改革发展成果带来的实惠和福祉;同时各族群众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决定的共同理想是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把各族群众的思想紧紧扭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共同理想上来。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整体目标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有了这个共同理想,“铸牢”就有了明确指向和价值取向;“共同体”就能成为现实并展现出勃勃生机活力相互尊重是保障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不仅规定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各民族相互尊重的原则底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倾向及其错误观念影响;就要充分尊重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差异;就要坚持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文化的优良传统;就要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等等。三、积极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共享美好生活愿景等等坚持依法治理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理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特征的共同性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新趋势新常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注重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执纪严肃处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倾向及错误做法等等创新工作方法载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铸牢”工作需要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比如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